2010年对于课外辅导机构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,这一年,课外辅导机构扎堆上市,有谁能想象,十年前的课外辅导市场上“家庭作坊式”的“三无学校”盛行一时。十年的迅速发展,让课辅行业迅速获得风险投资的青睐,并不断被资本市场看好。
从“三无学校”到补习社
2000年以前,广州课辅市场的容量和机构规模都很小,机构一般只有1个教学点,运作也不正规,基本是家庭作坊式,往往是一些退休老师办的“夫妻店”,丈夫教学,妻子收费。人称“三无学校”:无教师、无课室、无牌照。
回忆起“三无学校”那个年代,凡科教育总裁唐俊京仍记忆犹新:“那个时候一般是开办培训班的老师本人上课,到后来学生多了,就会请一些同事及其他学校的兼职老师来上课,完全没有自己的专职老师。学生们一般周末在租用的公办学校教室里上课,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培训学校没有申领办学许可证,只是临时租教室,临时请老师。”
1997年创办的凡科教育起初也只是家庭作坊式运作模式,但已经有两个企业运营经验的唐俊京按企业发展惯有的思维,对当时的补习社进行企业化运作,到2000年,凡科教育已经在广州开了5个校区,每年有8000左右人次就读。
2000年—2002年期间,由于辅导行业刚刚起步,再加上市场容量有限,培训行业的发展波澜不惊,本土机构在没有多少竞争者的外环境下稳步扩张。
减负令下,课辅市场重新洗牌
2002年,对于课外辅导机构来说是“灾难之年”,在这一年,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一句话:“我小孙女说全家她最辛苦,起得最早,书包最重。”引发了全国的一场“减负”运动,课外辅导机构当然首当其冲,“教育局领导紧急召集我们开会,点名批评辅导机构,勒令我们停止招生。”唐俊京说。
在“减负”的大环境下,广州的课外辅导机构只能依靠老学员维持,“当时我们不敢大肆宣传,没有新学员,只能通过老学员维持生计。”唐俊京感叹道。
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2003年初的“非典”如“飞来横祸”,给元气大伤的课辅市场更致命的一击:课辅机构均停课2个多月之久,许多实力不济的小机构纷纷倒闭,课辅市场再次洗牌。
外来机构入驻,个性化辅导登台
渡过难关并幸存下来的辅导机构在2004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,那一年,外地品牌的课外辅导机构也纷纷进入广州市场,专做“一对一”个性化辅导的学大教育就在那时登陆广州。
外来品牌机构在资金、管理上的天然领先优势,冲击着在运营方面有一定缺陷的本土课外辅导机构。“我们那时开始有了压力和紧迫感,开始在保持原有的教学资源、师资等突出优势的基础上,不断地学习外地机构先进的管理经验。”唐俊京说。
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,尽管对课外辅导培训市场并无多大冲击,但震撼却不小,“那时候我们在广州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也还不错,觉得安于一隅也乐在其中,但新东方的上市给了整个培训行业一声春雷,我们才知道原来培训行业也可以通过融资的方式做到上市,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开阔了视野,看到了整个行业的新希望。”唐俊京认为,新东方的成功经验值得培训机构学习和借鉴,于是,在2007年,凡科教育作为广东省首家引进创业投资基金的教育机构,融得首笔风险投资资金。
金融危机后迎来战国时代
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,外地品牌的辅导机构纷纷杀入广州,如深圳邦德教育旗下的课外辅导品牌学友教育,北京龙文环球教育等。业内人士分析,广州课外辅导市场仅仅开发了不到三成的市场,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各大外地机构纷纷看好。
2008年底的一场金融危机让不少行业深受打击,但对课外辅导行业却是个例外,各大机构不但没有收缩,反而更加积极地扩张。除了新机构大张旗鼓地攻城略地,老牌机构也不甘示弱。如新东方在2009年也开始全面进军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,其广告推广也主要以“中学优能”项目为主。业内人士把2009年的广州课外辅导市场形象地誉为“战国时代”。
2010年,扎堆上市年
2010年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,没有哪个时候大家的注意力会齐刷刷地转向这个行业:8月5日,安博教育集团在纽交所上市;10月8日,环球雅思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;10月20日,学而思教育在美国纽交所上市;11月2日,学大教育正式登陆纽交所……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,多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在海外上市,有媒体戏称:上市也“扎堆”。在各大机构纷纷上市之后,广州本土有实力的培训机构也纷纷加快了上市的步伐。
“上市带来或多或少的提价,这会把整个市场不断地推向高端,在提价的同时,产品和服务不是马上跟上的,会有一定的滞后。”精锐教育广州校长曹兰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培训机构上市的弊端,“如今的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,在选择机构的时候更加看重服务的质量,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名牌。”